• 新闻
  • 视频
  • 图书
  • 专题
您当前页面:首页 - 新闻案例

原创 | 不管是最好的管 —— 从游戏说起

2017-06-08 16:23:58 来源: 王伟敏
分享到:

所谓拿捏得当也并非难事,核心是:不管既是最好的管。不管是最好的管这个理念是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可以套用到对孩子学习、游戏等一系列管理中,不管不是不负责任的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作为,却是最有效,最长远,最有利的一种方法,可谓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这一境界的心理学基础是:人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在正常的环境中每个人在善恶表达上一定是优先表达善的一面,只有在变态的环境中恶才会被刺激出来,这都是人类基因自我保存和延续的一种本能反应。所以,家长不必担心自己不管孩子,孩子就会一路下滑,一直滑到网隐中。有这样担心的家长主要是对这一心理学基础有相反的理解,认为人的天性是向恶的,当孩子出现一点不好的苗头时,如果不去关注他,他会越来越差劲。


由于人性向恶的理解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在这种理解基础上的一切交易行为都会带有负面暗示,结果往往是越管越不如意,这就是严格的父母往往教育出不如意孩子的深层原因。


在正常生态环境中未成年人都有自我调适的动机和力量,而且年龄越小调试功能越强大,也许他们会不时地玩得过了头,也许他们短时期内在学业上不尽如人意。只要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友好善意的家庭气氛,让小孩子无任何负罪感的去玩儿,孩子是有能力慢慢协调好游戏和学业的关系。


父母如果完全信任孩子从不用负面眼光看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孩子能从小尽情的玩耍,而从不因此被训斥和鄙视,那么他将来对工作和学习的认真和热情也会像对待玩耍一样,投入并赋有激情,这一点从很多身心健康的成功者身上都可以观察到。


成人的外部控制特别容易打扰这种自我调试,导致其心理秩序紊乱,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所谓网瘾往往是儿童自我管理功能和选择功能受到破坏的一个后果,深究一下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几乎都可以看到家长的错误管制游戏之外的问题。


某著名大学一名学生说,她班里有一位男同学,高考成绩非常高人也很聪明,但入学第一年就出现挂科现象,整天疯玩电游,到二零级开始不去上课,老师管也没用,他父亲到校陪读四个月,当爹的每天晚上就在宿舍把三张椅子拼起来睡觉极为辛苦,亦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儿子的状态。男同学留过一级后仍然不能完成学业,学校只能对其进行劝退。这个男同学曾对宿舍同学讲:他现在其实并不喜欢电游,上中学时是真喜欢玩儿,但父母一直对他管的太严了,尤其高中几年请来的家教老师占满了他所有的课余时间,几乎没摸一下电脑也没有任何其它娱乐,他现在只想把所有失去的玩耍补回来。


分析这个男孩子的情况,补回来只是他自己省了归纳的原因,真正让他无法完成学业的一方面是:长期以来不能释放的玩耍需要积压在内心所形成的巨大反弹力,另一方面是父母的控制太强,他没机会练习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所以这方面能力也就丧失了,他对电游上的放纵,其实是一种力不从心,是自我无力感的表现。


相比控制,纵容是更理想的家庭成员相处模式,爱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扰这比不停地给予更让人幸福。这一点对儿童教育,婚姻维护都是很用的,想长久维持的东西必须给出足够的空间,尤其对孩子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同意他们去做一切愿意做的事情。这样不会惯坏孩子,生命受到的阻碍越少成长越健康,孩子的好与差不在于管或不管,在于环境变态不变态,不正确的管教本身就是变态的一种,比不管还要糟糕的多。

有些家长在和孩子纠结一段时间后,感觉无能为力了就满脸失望的说:不管啦,这是对不管的误解,不管和放弃关爱一点关系都没有,所谓不管是不动声色的管。及不跟孩子形成对抗和冲突的基础上,想办法发展孩子的潜能,比如建立良好的亲子信任关系,培养孩子爱阅读的兴趣,经常带孩子出去旅游,帮助孩子建立同伴交往圈子,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家长最多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但计划如何制定一定要听取孩子的建议,如何执行也要交给孩子,如果你实在不知如何做,哪怕什么都不做,也比错误的做要好。

回到测试题上,把饭倒进垃圾桶,这个动作对家长来说真是痛快,设想一下这个行为有多么野蛮粗俗,如果有谁认为粗俗野蛮的评价过分,那么把自己置换到孩子的角色上体会一下,看看自己体会到的是什么?


很多人一旦置换角色就会吃惊地发现,这确实不是好方法。

请勇敢的剖析一下,为什么你最初看到选择题时会选择第二种做法?答案只有一个,因为她是孩子,而且是我的孩子,这就是你思维中的正解,以前一直不曾意识到它的存在,现在显现出来了。在你的潜意识中,你一直不曾和孩子真正平等过,你是把自己置于一个超重者和领导者的位置上了,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甚至是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


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给家长带来的往往是满足,尤其看到孩子服从的时候,但它给孩子带来的只是委屈感,是心头积累的恨意。教育手段,如果不包含有善意和悲悯情怀,又怎么能指望孩子学会爱和同情呢?冷酷的手段确实能立竿见影地让孩子变乖,但冷酷本身也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儿童是从榜样那里学会如何对待他人的,如果有朝一日,他表现出对其他人,对父母,甚至对自己冷酷,请你不要吃惊,也不要委屈。

还有的家长认为应该强行直接关机,该吃饭就吃饭,没什么商量的余地。这种方法属于直接控制,行为十分简单,但也十分粗暴,提出这种建议的家长,如果你真的经常这样做,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孩子发生网瘾成绩不佳,逆反心理严重或消沉等一系列负面行为的概率将会非常高,你眼下简单、高效的处理行为换来的很可能是越来越令你感到棘手的孩子的行为问题。


还有的说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饿也不吃饭,直到孩子下线,这是一种通过自残来给孩子施加压力的行为亦不可取。现在动不动发生青少年自杀的事件,人们总是喜欢将其归咎于生命教育缺失,这种大而无当的陈词滥股不但于事无补,而且欲盖弥彰。


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亲关系良好,想到父母亲时内心是温暖的而不是冰冷的,他绝不会自杀。2012年12月14日美国康尼德哥小学发生校园枪击惨案,造成二十八人死亡,凶手是一名二十岁的年轻人。他先在家中杀死母亲,然后到母亲曾服务过的小学行凶,人们又开始一窝蜂的把矛头对准枪支问题,可以想象假设这事儿发生在中国,人们又会一窝蜂的把板子打到教育体制或学校道德教育缺失上。

在这里探讨美国枪支管制问题或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想说的是:个人用枪支可能确实是问题,但是实际上厨房的菜刀也可以杀人,工具总是中性的,关键在于握在谁的手中,那些既没有美国枪支又没有中国教育体制的国家,他们的少年犯和小混混又是什么造成的呢?遇到这些问题,可不可以具体的从教育的角度追问一下,如此残酷的年轻人,他到底遭遇了怎样的家庭生活,他的父母到底是如何跟他相处的?


有媒体报道说:这个枪手是自闭症,这可能会引起自闭症传播者的不安,因为这会毁坏这个群体的形象。


看过报道后,拼凑一下媒体漫不经心提到的一些有关他的家庭生活的信息和细节,不难看出问题的真正根源,比如他的妈妈对两个儿子,尤其是小儿子即凶手,执行严格教育不高兴时会用枪指着这个男孩的头,请想象一下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对儿子的感觉,枪击案发生后,枪手的哥哥第一个反应是:他妈妈肯定被打死了,这个判断绝不是空穴来风。

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融洽,他就不会变坏,也不会去自杀,因为父母一方面是孩子最好的心理依靠,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又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态度。父母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如果孩子对父母失望了,他就对整个世界失望了。


我们受一句话的误导太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话语本身没有错,问题是如何理解规矩和方圆?尤其在儿童教育中,事实是太多的人出把规矩理解为琐碎的管制,把方圆理解为服从。这种浅薄的理解只能产生一些浅薄的教条,不知让多少人踏入误区。


中国传统虽然也讲究严格家教,但这严格多半是基于家长的以身作则。即便有时候打孩子爱和温情永远是主导气氛,所以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大家庭模式是我们的传统。美国人现在通过立法不打孩子,那种美国式的:你是你我是我的,冷漠的家庭相处方式确实很独特,但有多少美国老人有儿有女却在孤独中死去。



现在美式做法是很多,中国家长有意无意奉行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多年以后,你希望你的孩子如何对待你呢?即使抛弃一切教育、社会等各方面的分析,但是作为父母看到孩子玩的高兴,为了让他玩耍吃饭两不误,把饭碗端给她这难道不是一种正常的本能吗?


妈妈和爸爸应该是孩子想到了就觉得最温暖、最可靠、最可以放松的那个人。而不应该是严厉的执法者和令人压抑的君主,给孩子送一碗饭和溺爱没有一点关系,因为爱和溺爱根本不是一回事。溺爱往往是包办,本质是成年人爱自己,爱则是理解和接纳,本质是爱孩子,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多少都不会让孩子变坏,得到爱越多的孩子成长的越健康。


冷酷从来不是教育,它是教育的反义词,冷酷教育只能制造冷酷,一碗饭是送到孩子手上还是倒进垃圾桶?这看起来如此小的一件事,对孩子的影响就会深刻而久远。回到开始的测试题上,选一还是选二,这是个极小的生活细节,却是一块教育试金石。

我来说两句

还能输入150个字 发表

最新评论



客服电话

4000-650-119

修远全国免费电话
邮箱:xiuyuansj@163.com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修远家庭教育资讯

加入我们 | 专题地图 |网站地图| 新闻动态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7005250 | 京ICP证1700525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401147号
Copyright 2011-2012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7-2020   修远教育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